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发布。
气候变化是事关全人类的危机,必须多元参与,协同治理。为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香港地球之友成立联合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发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当日,香港地球之友董事、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戴沛权教授代表专家组发布报告。
课题组基于公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总结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双碳”承诺而采取的十大务实行动,分析了中国如何开展顶层设计,形成总体战略,引导区域、行业和社会务实行动。课题组认为,中国在落实“双碳”承诺和《巴黎协定》的进程中已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形成了加速推进的重大潜力。
展望2030,课题组认为基于全球减排差距显著、《巴黎协定》温升控制目标挑战巨大的现实,迫切需要全球共同聚焦务实行动。报告称,基于此,我们在迪拜提出“全球聚焦务实行动、携手应对气候挑战的公众倡议”。
报告称,我们倡议共同维护国际气候公约的原则、目标和制度安排,聚焦有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适应的务实行动,保持气候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避免空喊口号、高调表态和落实不力;倡议同舟共济,精诚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危机,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避免以应对气候变化之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倡议先发国家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减排,同时切实履行资金支持等承诺;倡议后发国家拒绝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通过对气候更为友好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尽管世界各国在落实《巴黎协定》进程中取得积极进展,但与1.5℃温升目标所需减排量仍然相距甚远”,课题联合负责人阳平坚博士说,呼吁各缔约方共同维护国际气候公约所确定原则,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同舟共济,精诚合作,切实聚焦务实行动。----(完) 【编辑:刘阳禾】
科技日报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付丽丽)12月7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福建长汀签约,共交易长汀县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10万吨,总价180万元。
水土保持碳汇是指在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后,产生碳汇的过程或能力。此次交易的碳汇项目位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罗地河小流域。经查核,罗地河小流域经过连续21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以水平整地造林、林木抚育管护、林地施用有机肥等治理措施,在发挥水土保持效益的基础上,显著巩固和提升了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和碳汇增量。目前其碳储量增加约3万吨,年均增长1890吨;碳汇量达到约11万吨,其中土壤碳汇约6万吨、植被碳汇约5万吨。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生态恶化、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保持率从1985年的68.53%提升至93.43%,居国际、国内先进行列。罗地河小流域作为长汀县水土流失典型代表,经过20多年治理,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善,完成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
此次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成功交易,是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的再次提升,是推动小流域治理与提高区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更多更优蕴含水土保持功能生态产品的成果实践,是体现水土保持碳汇价值、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大胆探索,有助于推动长汀县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