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 高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支持的“游走——刘巨德艺术作品展”日前在北京悦阳空间开幕。
“游走——刘巨德艺术作品展”在京举办。悦阳摄
刘巨德,1946年出生,蒙古族,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学位委员会主席,是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刘巨德先生国画、陶塑、瓷艺作品共70余件,展览作品为刘巨德先生近几年来艺术探索的代表性创作,其中国画有《大青山》、《大荒山》、《红草地》、《雀鸟灵光》、《花开后草地》、《风吹过后草地》以及装置艺术《流沙湾》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王宏剑,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史家王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等出席展览开幕式。
王镛当日表示,刘巨德先生的艺术特色在于他有非常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我们欣赏刘巨德先生作品,应该深入地领会他背后的美学。这一点,对于提升我们当代中国画的学术素质能够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刘石表示,刘巨德在创作国画的作品当中,融入了很多西化的手法,包括构图,形成了中西汇通的一个典范。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5日。(完)
中新网杭州12月7日电 (童笑雨)12月7日,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教授顾臻和研究员王金强团队研发的一款长效胰岛素制剂,可智能感知血糖的波动,动态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率,实现对血糖长时间的智能调控。相关成果论文于12月6日刊于《自然·生物医学工程学》上。
论文通讯作者顾臻表示,团队正在推进临床试验的申报,未来打一次胰岛素管用一周甚至在更长时间范围里安全平稳控糖或将成为现实。
打入皮下的长效智能胰岛素制剂可以在血糖升高时快速释放胰岛素,稳定血糖。浙江大学供图
注射胰岛素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方式。但这除了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负担之外,还存在胰岛素用量过多导致低血糖的风险。
能否研制出一种能精准控制胰岛素释放的制剂,实现一次注射较长时间有效?这一朴素愿望,是胰岛素发现100多年来科学界一直瞄准的科学前沿问题。
据悉,人体的β细胞能感知葡萄糖浓度,它通过调控胰岛素分泌,来调整体内葡萄糖的代谢速度。然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因失去β细胞或对胰岛素分泌不敏感,无法维持正常血糖。
围绕这一科学原理,研究团队通过仿生β细胞的功能,重点突破单次给药后如何在较长时间内既能在餐后快速释放胰岛素,又能在空腹时缓慢释放胰岛素这一难题。
最终,该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复合物,其由葡萄糖酸修饰的重组人胰岛素与苯硼酸修饰的聚赖氨酸紧密结合而成。顾臻介绍,这一新型复合物注射到皮下后功能类似胰岛素的“储库”,既有利于胰岛素长期储存在皮下,又便于在血糖上升时快速释放。
这种新型复合物改变了以往胰岛素储库制剂易泄露、治疗不长久的困境。在正常血糖条件下,它能缓慢、持续释放少量胰岛素,从而维持基础血糖的稳定。而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可以竞争性地与该复合物的“吸盘”结合,进而将胰岛素迅速释放,让血糖回到正常范围。
论文通讯作者王金强说:“根据现有的实验,我们能通过一次给药,让重30千克的1型糖尿病模型猪维持一周以上的正常血糖,并且没有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注射或植入的含有生物材料的药物制剂或器件往往存在一个风险,即其中的材料会诱导纤维囊的形成,影响制剂和器件发挥功能,比如抑制药物的释放。
但这一新型复合物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胰岛素的缓慢释放,相关高分子材料也会被快速吸收。
对于这一科研成果,美国糖尿病学会前医学与科学主席、论文合作者John Buse评价说:“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追寻如何让胰岛素使用更方便和安全的方法,这是新型胰岛素研发领域令人激动的重要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