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7日电(记者 魏华都)第13届亚洲知识产权营商论坛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逾9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学者、商界及法律界人士等出席。其间,与会嘉宾就如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保护效能、促进区内科研成果转化,以助力粤港澳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展开讨论。
近年知识产权产业贡献香港GDP逾三成,香港正加快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建设。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丘应桦表示,香港将于明年引入“专利箱”税务优惠措施,向将研究成果成功商品化的纳税人提供税收优惠;特区政府也将于明年进行市场咨询,推进对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权保护工作,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深港联动、粤港联合’是推动落马洲河套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的必要条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共同发起人梁海明提出六大建议,包括打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估值网络平台,为知识产权提供参考价格;与粤港两地大学合作,在河套地区成立粤港知识产权学院培养人才;以及粤港两地政府优先采购河套地区的知识产权及专利,刺激研发、知识产权商业化等。
北京慧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区顾问王晔认为,“知识产权金融支持创科成果落地仍有很大的空间,粤港两地如何共同打造知识产权贸易中心,使知识产权能够在粤港澳地区落地并产生经济效益,是一个课题。”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尹德云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崛起,有赖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与助力。她建议,大湾区不同区域可发展各自最有竞争力的领域,再与其他地区配套,形成区域之间的互相拱卫,避免在同一领域竞争,从而构建健全的知识产权的生态系统,服务企业创新。
的近律师行知识产权部合伙人及联席主管郑慧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业内人士意识到香港院校的科研成果落地正从海外转向大湾区城市,促进了区内的投资。“大湾区有得天独厚的市场及人才,还有生产配套,能让投资者的投资实现收益,我们看好未来发展。”她同时建议,从内地“走出去”的企业应找到了解当地制度的平台帮助自己处理业务,保护自身权益。
“广州开发区将从知识产权服务融通、金融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推进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实现三地知识产权优势互补。欢迎香港知识产权人才到此创业,共同推动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运用工作。”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局长钟梓坚说。(完) 【编辑:付子豪】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来华访问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始于1998年,是中欧双方进行战略沟通的高层平台。2003年,在第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双方达成全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今年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中欧关系正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此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就中欧关系中方向性、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地缘冲突持续延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欧关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与欧洲虽然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迥然有异,但中欧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双方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尤其是在经贸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从2003年至2019年,欧盟曾连续13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8563亿欧元,同比增长23%,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低碳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而欧洲则在这些领域拥有高科技优势。中欧经济由于高度的互补性而形成强大共生关系。
除此之外,中国与欧盟所共同秉持的多边主义理念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一向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开放包容,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欧盟本身就是由27个国家组成的,其对多边主义的支持深入骨髓,并体现在诸多规范性文本中。《里斯本条约》中就明确规定,欧盟旨在向全世界推广和平、价值观及人民福祉。可以说,多边主义已经被刻入欧盟的基因之中。
但是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频频挑战世界的多边主义治理格局。特别是美国动辄或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对他国滥施制裁,或强筑“小院高墙”,无理打击、歧视他国企业。美国政府去年10月颁布的对华芯片禁令严重打击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导致今年前7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芯片总额较上年同期减少11.8%,亦对美国本土半导体企业造成重创。去年,美国政府还不顾欧盟的强烈反对通过《削减通胀法案》,以图吸引欧洲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高科技企业将产业链布局到美国。中国与欧盟同为“美国优先”政策的反对者,也一同站在抗议美国单边主义的国际最前线。在去年12月的世贸组织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等3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严厉批评美国贸易政策,强烈要求其履行世贸成员义务,不要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道路上一意孤行。
中国与欧盟的多边主义共识为双方在经贸、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地区热点等问题上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近来,中欧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时传来“杂音”。继欧盟对中国作出“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后,今年初,冯德莱恩又提出对华“去风险”的论调。前不久,欧盟还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随着中美博弈的加剧以及地区冲突的持续,欧盟对中国的认知显然发生了微妙的偏差,其心态也变得更加复杂。此时此刻,以对话澄清误解,以沟通打消疑虑,是推动中欧关系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必要选择。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在过去30年里,意识形态差异没有成为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未来,中欧关系的稳健前行,仍然需要以倡导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为基础。今天,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世界,中欧如何才能扩大共识、妥处分歧,考验着双方领导人的远见卓识。相信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能够回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精神原点,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欧关系拨开迷雾、启迪智慧。(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编审:唐华 张艳玲 蔡晓娟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