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再次把矛头指向中国,声称中国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并不是美国的朋友。在美国加州举行的一场论坛上,她还要求一些不满遏华政策的美国企业“将国家安全考虑置于短期利润之上”。雷蒙多的言行暴露了美方一些人士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霸权心态,这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没有任何好处,也无法阻挡中国的繁荣发展。
为了兜售“中国威胁论”,雷蒙多又玩起了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的把戏,继续炒作“中国芯片威胁”。她称:“中国每天一觉醒来就在想方设法绕开我们的出口管制。这意味着我们时时刻刻都必须加强管控。”
雷蒙多接下来的话,则暴露了其真实意图:“美国商务部需要更多资金,以阻止中国在尖端半导体领域的赶超。”可见,雷蒙多发表一系列耸人听闻的言论,真正目的是为了敦促国会给她负责的部门“打钱”,进而扩大其影响力。
为了达到目的,雷蒙多甚至对美国企业发出有威胁意味的警告:“我知道,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听众中有些芯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我有意见,原因是收入有损失。但保护我们的国家安全比短期收入更重要。”雷蒙多还点名美国芯片企业英伟达,声称如果该公司采取某种措施重新设计芯片,让中国能够实施人工智能项目,那么她“第二天就会采取控制措施”。
对于美国商务部对华出台的种种禁令,美国商界一直持有异议甚至不满。英伟达负责人曾表示,从长远来看,禁止向中国销售人工智能芯片将导致美国芯片行业永久失去机会。此外,要完全与中国“脱钩”,在当下也是不现实的。
创新能力是美国国力领先全球的重要保障。美国政府一系列对华“脱钩”的行径,会让美国企业失去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和发展机遇,进而妨碍其技术进步,并损害美国自身利益。这个道理不难理解,相信美国政客们也心知肚明。尽管如此,部分美国政客依然一意孤行鼓吹“中国威胁论”,仅仅为了自己负责的部门多一些经费,就为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经营设置障碍,足见他们真正在乎的并非美国的国家利益,而是自己的政治私利。
美方曾表示,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阻止中国科技进步。但美方官员的相关表态自相矛盾,难以取信于中国和国际社会。美国政府如果真正在乎国家利益,应该停止将中国视为“假想敌”,纠正打着竞争的幌子搞大国对抗的错误行径,为两国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郭言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梁异】
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来华访问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始于1998年,是中欧双方进行战略沟通的高层平台。2003年,在第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上,双方达成全面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共识。今年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中欧关系正站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此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就中欧关系中方向性、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中欧关系发展规划蓝图、确定重点、注入动力。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地缘冲突持续延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欧关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与欧洲虽然在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多方面迥然有异,但中欧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双方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尤其是在经贸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从2003年至2019年,欧盟曾连续13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8563亿欧元,同比增长23%,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在高端制造业、低碳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市场,而欧洲则在这些领域拥有高科技优势。中欧经济由于高度的互补性而形成强大共生关系。
除此之外,中国与欧盟所共同秉持的多边主义理念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一向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开放包容,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欧盟本身就是由27个国家组成的,其对多边主义的支持深入骨髓,并体现在诸多规范性文本中。《里斯本条约》中就明确规定,欧盟旨在向全世界推广和平、价值观及人民福祉。可以说,多边主义已经被刻入欧盟的基因之中。
但是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涌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频频挑战世界的多边主义治理格局。特别是美国动辄或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对他国滥施制裁,或强筑“小院高墙”,无理打击、歧视他国企业。美国政府去年10月颁布的对华芯片禁令严重打击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导致今年前7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芯片总额较上年同期减少11.8%,亦对美国本土半导体企业造成重创。去年,美国政府还不顾欧盟的强烈反对通过《削减通胀法案》,以图吸引欧洲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高科技企业将产业链布局到美国。中国与欧盟同为“美国优先”政策的反对者,也一同站在抗议美国单边主义的国际最前线。在去年12月的世贸组织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欧盟、加拿大、土耳其等3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严厉批评美国贸易政策,强烈要求其履行世贸成员义务,不要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道路上一意孤行。
中国与欧盟的多边主义共识为双方在经贸、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地区热点等问题上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近来,中欧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时传来“杂音”。继欧盟对中国作出“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后,今年初,冯德莱恩又提出对华“去风险”的论调。前不久,欧盟还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随着中美博弈的加剧以及地区冲突的持续,欧盟对中国的认知显然发生了微妙的偏差,其心态也变得更加复杂。此时此刻,以对话澄清误解,以沟通打消疑虑,是推动中欧关系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必要选择。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在过去30年里,意识形态差异没有成为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未来,中欧关系的稳健前行,仍然需要以倡导互利共赢、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为基础。今天,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多的世界,中欧如何才能扩大共识、妥处分歧,考验着双方领导人的远见卓识。相信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能够回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精神原点,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欧关系拨开迷雾、启迪智慧。(中国网评论员 乐水)
编审:唐华 张艳玲 蔡晓娟 【编辑:梁异】